国产大模型拼应用、拼落地 挺进实体经济“主战场”

来源:上海甜糕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央视网消息: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正在颠覆人们的认知。2024年以来,不少国产大模型已经踏上了和实体产业相融合的新赛道,开始拼应用、拼落地,挺进实体经济这片“主战场”。在一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展会上,一些首发的大模型已经能帮人们办事了。

在这场人工智能大模型展会上,有20多个AI助手集中亮相,不少大模型都瞄准了线下应用。

据了解,这款大模型打通了景区购票、酒店预定等线下场景,可以根据用户所在景区的具体位置,智能匹配推送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信息,省去了跨平台订票、查攻略、请导游等步骤。

据了解,人工智能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创造出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这款大模型可以完成订咖啡、订机票、交电费、挂号、查快递、手机充值等各种生活所需。动动嘴就可以办事,整合了过去种类繁多的线上应用和线下服务。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80多个,注册用户突破5.64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大模型已经在金融、工业、教育、医疗、政务等行业中得到应用,将持续激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应用场景的创新活力。大模型进工厂炼成5微米级“火眼金睛”

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作为制造业大国,如何让大模型走进工厂?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一家企业研发的大模型应用装备,能够在眨眼间完成5微米级的产品检测。

在广东惠州一家生产动力电池结构件的企业,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一台外观检测一体机对成品做外观检测。这款设备搭载了工业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光学技术,实现超高精度的产品缺陷检测,相比普通的智能检测设备效率提升了4—5倍。

尽管产品缺陷的种类五花八门,却难逃大模型的“法眼”。这双“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

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大模型拥有像人一样的综合判断能力,他们需要用长达数月的时间,百亿参数级别的数据量,向大模型灌输不同领域的知识。

在这份企业的人事组织架构图中可以看到,这个约300人的研发团队里,有的是算法工程师,有的是工业制造专家,还有的是产品分析员。跨界团队的融合碰撞,让AI大模型与生产线更加适配。

目前,这家企业已研发出60多款搭载工业大模型的智能检测设备,覆盖了3C、新能源汽车、电池、精密工业、食品、医疗等不同行业,产品已远销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院士眼中的AI新机遇

眼下,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进入到了产业落地应用的关键期。国产大模型硬实力如何?产业应用中蕴含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蒋昌俊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在人工智能、数据产业等这些方面,把大学、研究院所和一些企业比较好地整合在一起,发展的过程也体现着中国速度、中国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我们国产的大模型也部署在中国以外,为那里的机构企业服务,大模型也在某种意义上走出了国门,把技术带给全球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变化。

在应用落地方面,专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让社会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变革。

王坚介绍,比如中国商飞,他们也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来改进飞机设计,甚至制造过程。人工智能是一个能够全要素改变提高生产率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或者措施。会重塑传统上下游的关系、贸易关系、产业链之间的关系。

蒋昌俊表示,要集中有价值目标来开展研究,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到产业应用这三个层面,能够形成有效的活力,就像做衣服一样做得合身,做得匹配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而不是盲目地把大模型做得越大越好,还是要跟具体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他们所期盼的。